找到相关内容130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慈觉禅师坐禅仪

    一切时中,常依方便,护持定力,如护婴儿,即定力易成矣。夫禅定一门,最为急务。若不安禅静虑,到临终总须茫然。所以,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62063082.html
  • “禅茶一味”——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34371523.html
  • 茶道与佛教:禅茶一味

    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8225296714.html
  • 行菩提心学处

    否则空闲性、偶尔性地修法不会有任何成就。   静虑度分二:静虑之必要,真实静虑。   静虑之必要:如果首先没有舍弃一切嘈杂、散乱而依止寂静处,则相续不能生起禅定,所以首先舍弃散乱十分重要。即我们应当思维...调顺身心、舍弃衣食名誉,唯于无人空谷度过人生。如米拉日巴尊者云:“无人山谷岩洞中,恒具出离厌世心,上师乃为三世佛,强烈信心永不离。”如果依尊者所言而行,则会发现即所谓的“于令人伤感之处可产生静虑。”由此...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81340647.html
  • 唐法成《瑜伽师地论释》科

    思或慧,于境推求,粗位名寻。即此二种,于境审察,细位名伺。非一刹那,二法相应,一类粗细前后异故。今依此二,建立三地有义。  此三就二前后相应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  粗心心所,前后相续,可有寻伺共相应故,名有寻有伺地。  静虑中间,粗心心所,前后相续,定无有寻唯可与伺共相应故,名无寻唯伺地。  第二静虑已上诸地,诸心心所,前后相续,决定不与寻伺相应,名无寻无伺地。  若欲界地及初静虑静虑中间,...

    王孺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95073719.html
  • 止的修习

    ,《瑜伽》卷十二中说有四种:一者、爱上静处:即由贪著禅定功德,便精勤修习而得定。论云:“谓如有一先闻静虑诸定功德----於彼一向见胜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   二者、见上静虑,:即依於常见(谓从此生,乃至以后多生精进修习,必能得定,乃至解脱。)勤修而得定。如云:“谓如有一从自师所,或余师所,闻诸世间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能得清净解脱出离。彼以此见,勇猛...

    如吉法师

    |止观|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214740821.html
  • 止的修习

    !”只有这样,才能使修道功力逐渐增进,乃至成功。六、得定因缘与得定方式   关于得定方式,《瑜伽》卷十二中说有四种:一者、爱上静处:即由贪著禅定功德,便精勤修习而得定。论云:“谓如有一先闻静虑诸定功德----於彼一向见胜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  二者、见上静虑,:即依於常见(谓从此生,乃至以后多生精进修习,必能得定,乃至解脱。)勤修而得定。如云:“谓如有一从自师所,或余师...

    如吉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30339502.html
  •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

    有为无为法、三世、三性、三界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见断修断无断法、四谛、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以及八智、三三摩地等乃至四十二章的随眠随增、所缘法、相应法、能缘、所缘、缘识、...证预流、一来,不还果时、证六通时过现未修十五门分别,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四静虑、四无色、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八智、三等持、四沙门果、五通等问题。   第六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74969163.html
  • 地藏菩萨圣号的由来

    不可移动,喻菩萨的菩提妙心,坚如金刚,不可破坏。  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义。指地藏菩萨处于甚深静虑之中,能够含育化导一切众生止于至善。世有秘密库藏,蕴藏许多金银财宝,则能济诸贫乏,利益人寰。喻菩萨具有如来三德秘藏,无量妙法,则能救脱无数众生,咸登觉岸。《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因此故名地藏。  菩萨因何名为地藏?据《三宝感应要略录》载:如来昔在灵鹫山时,地藏菩萨游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2747944.html
  • 临济溯源(下)

    断色界之烦恼,欲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诸烦恼。故“静虑”通有心无心、有漏无漏、染与不染。一般经论都只就色地有心的清净功德称为“静虑”。禅宗的“禅”,其名虽取思维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瑜伽师地论》卷十一云:“诸静虑名差别者……由诸烦恼一分断故,非决定故,名彼分涅槃,非究竞涅槃故,名差别涅槃。”瑜伽固早有“静虑”称涅槃之义;五曰“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即“心一境性”,旧云“...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61053493.html